發(fā)布時間:2021-12-03 瀏覽量:11773次
自然界中諸多環(huán)境要素都是相互影響和依存制約的,,影響水利環(huán)境的要素主要是水循環(huán)過程中的諸要素,針對河南的地域,、空間而言,,環(huán)境對水利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一,、氣候環(huán)境的影響
在水循環(huán)過程中,海洋上空的大量水汽受大氣緯向環(huán)流和季風的作用被帶到陸地上空,,有的又從陸地上空帶到海洋,。水汽的這種運動針對某陸地區(qū)域來說,就是對該地區(qū)的水汽輸送,。水汽輸送的時空分布,,決定了我省降水量級大小和時空分布,是形成我省旱澇災害發(fā)生的重要因素之一,。河南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,,冬夏海陸溫差顯著,,風向隨季節(jié)的變化明顯,常為西風帶系統(tǒng)與副熱帶系統(tǒng)交綏之處,,每當夏季盛行偏南風,,這種夏季風,來自溫高濕重的熱帶海洋地區(qū),,帶來了大量暖濕空氣,,當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時,往往產生降雨而且雨量較大,,所以夏季風是影響河南雨量顯著增加的主要原因,。
臺風是一個熱帶天氣系統(tǒng),生成在太平洋赤道附近,,是一個直徑為100~200km的暖性旋渦,,帶有充沛的水汽和巨大的不穩(wěn)定能量,所經之地都會造成大暴雨,。臺風每年生成大約為30個左右,,其中在我國登陸的約為6~7個,進入或影響我省的約有2~4個,。一般情況,,臺風在30°N~35°N轉向,移動的速度減慢,,強度減弱逐漸變成低氣壓,。但有時候臺風進入內陸并不消失,且趨于停滯,。進入河南省的臺風,,一般從閩北、浙南之間登陸,,發(fā)生時間在7,、8月份,降雨強度大,,歷時短,,籠罩范圍不大,易造成局部性的突發(fā)水災,。如1975年8月的暴雨,。又如1958年7月,10號臺風在福建沿海登陸,,進入湖南北部,,致使在上海至鄭州一線有一支強勁的東南風,起著向雨區(qū)輸送水汽和不穩(wěn)定能量作用,,致使形成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(qū)間的特大暴雨洪水,。
形成本省干旱的主要天氣系統(tǒng)有兩種,,一是高壓衰退型,即冬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南,、向東衰退,,遠離大陸,受西伯利亞干冷氣流控制,,形成河南省冬季干旱少雨雪天氣,;二是高壓突進型,即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相當發(fā)達,,不斷向北,、向西推進。當其與北方的冷氣團交綏的界面達不到本省或者超越河南省時,,河南省亦為干旱少雨天氣,。當兩者在河南省上空交綏時,則形成以上所述的降雨天氣系統(tǒng),。
二,、地形環(huán)境的影響
河南地勢處于全國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,西部,、南部為連綿起伏的山地,,東部為廣闊坦蕩的平原,山丘與平原分界明顯,,但丘陵過渡地帶很短,。這就使迎風坡山區(qū)極易形成多發(fā)性的暴雨中心,還成為全國洪水模數(shù)的高值區(qū),。丘陵過渡帶短,,洪水缺乏緩沖,直瀉平原,,且壟崗,、塬地、往往切割很深,,地高水低,,干旱嚴重。河南省西部山脈多為南北向走向,,太行山,、嵩山、伏牛山等,,是水汽自東向西距離海洋最近的第一道屏障。進入河南省的水汽入流主要來自東南方向,,西部山脈與水汽入流呈迎風坡勢態(tài),,空中水汽受到地形的影響急劇上升,,特別是在地形起伏缺口地帶或喇叭口地形的上前方,氣流運動更加劇烈,,極易產生強烈暴雨,。如“75·8”暴雨中心(林莊)就是發(fā)生在半坡喇叭地形的附近。南部山脈為東西走向,,在河南省境內呈背風坡勢態(tài),,一般對暴雨影響不大,但有時北方冷空氣勢力較強時,,也會起到迎風坡的作用,。因之,在伏牛山東麓,、太行山東麓和大別山的北側經常出現(xiàn)暴雨中心,。山丘區(qū)坡度陡,一般為1/50~1/500,,當遇到大暴雨時,,匯流速度快,洪峰流量大,。從中國東部地區(qū)最大洪水流量分布圖上,,可以看到河南省太行山、伏牛山,、桐柏山,、大別山的東南迎風面,每1000km2的最大流量值高達6000m3/s以上,,局部地區(qū)可達9000m3/s,,伏牛山區(qū)可達到15000m3/s,是我國大陸上最大洪水流量的高值區(qū),。山丘區(qū)特大洪水是造成河南省洪水災害的根源,,而河南省的廣大平原都在山區(qū)洪水的威脅之下,由山區(qū)到平原區(qū)的過渡地帶又很短,,一旦山洪暴發(fā),,就直瀉平原,往往給下游廣大平原帶來嚴重的洪水災害,。洪水過后,,雨水稀少,又往往呈現(xiàn)出大面積干旱,。在河南省多種復雜的地形中,,有兩種地形的干旱問題尤為突出,即丘陵壟崗區(qū)和黃土臺地丘陵區(qū),。前者分布較廣,,其范圍包括太行山的東麓,、嵩山的四周、伏牛山東南麓,、南部桐柏山,、大別山的北麓以及南陽盆地的周圍等,海拔高在500~100m之間,,面積約3萬km2,。這些丘陵崗地大部分為荒山禿嶺,植被很差,,水土流失嚴重,,地勢高亢,缺少蓄水保水條件,,除少部分已有灌溉條件外,,大部分是“靠天收”,干旱現(xiàn)象嚴重,,農業(yè)生產低而不穩(wěn),。后者分布在洛河與黃河之間廣大地區(qū),濟源以西的太行山南麓,,以及鄭州以西,、嵩山以北、黃河以南的地區(qū),,主要由黃土塬,、黃土階地、黃土梁,、黃土丘陵等黃土地貌類型組成,,水源缺乏,地高水低,,引水困難,,干旱嚴重,是人畜飲水困難地區(qū),。
三,、河道形態(tài)的影響
河南省河道形態(tài)多存在著不利于排泄洪澇災害的特性。黃河,、淮河,、洪汝河、沙潁河,、衛(wèi)河,、伊洛河、唐白河等進入平原后,基本上都是地上河或半地上河,,主要靠堤防宣泄洪水和保障安全,。洪水位一般高出兩岸地面高程2~3m,其中黃河干流河床鄭州花園口以下全部在地面以上,,河床與兩岸地面高差一般為6~7m,最小為2~3m,,最大達20m,,洪水全部行于地面以上,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“懸河”,;其他河道的洪水,,一小部分行于地下,平槽泄量約占總泄量的40%左右,,大部在地面以上兩堤之間行洪,。
河南省河道比降上陡下緩,行洪能力往往上大下小,。山區(qū)河道比降,,一般為幾十分之一到幾百分之一,進入平原后河道比降驟然變緩,,只有幾千分之一到幾萬分之一,。山區(qū)河流進入平原后,主要靠堤防擋水,,由于受堤防的限制,,河道集水面積增加,河道的行洪能力不一定增加,,河道的來水與行洪能力極不適應,。
建國以來,河道雖經多次不同程度的治理,,但實測最大洪水大都大于河道的現(xiàn)有保證流量,,一般是河道保證流量的2~4倍,大的可達6~7倍,。如淮河淮濱站,,現(xiàn)有河道保證流量為7000m3/s,而1968年7月曾發(fā)生流量16600m3/s,;淇河新村站現(xiàn)有河道保證流量為800m3/s,,而1963年8月曾發(fā)生流量5590m3/s。平原河流,,流域形態(tài)多呈狹長形,,流程長,河床淺小,不利排澇,。山區(qū)河道支流眾多,,流域形態(tài)多呈扇形,集流快,,洪峰流量大,。
四、土壤條件的影響
不同類型的土壤,,其透水性能各不相同,,對降雨入滲和土壤水分都有很大影響。砂礓黑土是北亞熱帶加暖溫帶潛育土上發(fā)育的早耕熟化土,,該土母質多為黃土性淺湖沼沉積物,,富含碳酸鈣。土層下部常有鈣質結核與黏土膠結形成的砂礓隔水層,。由于該土質地黏重,,結構不良,透水性差,,遇水膨脹,,干時收縮,遇到長期連陰雨,,土壤水分滯留,,便易形成漬災。如排水條件不良,,則澇,、漬并發(fā)。砂礓黑土主要分布在南陽盆地,、駐馬店地區(qū)東部,、周口地區(qū)南部、信陽地區(qū)北部的低洼地區(qū),,總計面積約有120萬hm2,。淤土是潮土中三個土屬之一,質地黏重,,通氣性,、透水性均較差。降雨稍大,,容易形成澇漬,。主要分布在距離河道較遠的地方,即河道泛濫時水流所及邊緣的低洼地帶,,總計面積約有近67萬hm2,。在上述兩類土壤中,,凡在土壤下層有不透水層造成滯水的地帶,俗稱“上浸地”,,降雨后土壤包氣帶迅速飽和,,都易引起漬災。
除上述影響水利條件的自然環(huán)境以外,,還有社會經濟環(huán)境中不適當?shù)娜祟惢顒?,例如破壞植被,加劇水土流失,;與河爭地,,阻礙行洪;工業(yè)廢水,,污染水源;1958年平原治水,,以蓄為主,,只蓄不排,有灌無排,,導致地下水位升高,,加劇澇堿災害等。但歸根到底,,還是人們對自然環(huán)境條件的認識和治水實踐不足,。
河南自然環(huán)境系統(tǒng)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過渡性。由秦嶺至淮河的這一線帶,,是眾多環(huán)境因素過渡帶特征的分界線,,是氣候、地勢地貌,、土壤,、植被、河道水文特性以及耕作種植的習俗等都具有明顯的過渡特征,。由此而衍生的環(huán)境要素,,如表示熱能的氣溫,元月份日均溫度0°C分界線,,小于0°C的北部為暖溫帶,,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70%,大于0°C的南部為亞熱帶,,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30%,;表示干濕的濕潤度分界線(多年平均年蒸發(fā)能力與多年平均年降水深比值的倒數(shù)稱為濕潤度),淮河南北各為1.3~1.0和1.0~0.5,,以區(qū)分為濕潤地區(qū)和半濕潤地區(qū),。土壤、植被仍大體以秦嶺、淮河為界,,在線南的山地上部土壤,,分布著地帶性的黃棕壤;而在線北的廣大地區(qū),、伏牛山和太行山的上部,,則分布著棕壤。植被在分界線以北,,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,;在分界線以南,則為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地帶,。年降水量800~900mm等值線和近200mm徑流深等值線,,都是通過秦嶺、淮河一線為分界的,,線南的年降水量可增加到1200mm,;線北則可遞減到600mm。在分界線以南的徑流深可增加到300~700mm,,而線北則可遞減到150~50mm,。由于環(huán)境因素是相互動態(tài)平衡的關系,過渡地帶本身就孕育著不穩(wěn)定性,、相互滲透性和復雜多變的特性,,就為河南治水帶來很大的復雜性、艱巨性和區(qū)域的特殊性,。水利工程是為了改造水環(huán)境,,又成為新生的環(huán)境組成,如果對自然環(huán)境認識不足,,有時還會作出錯誤的決策,,不僅使水利工程的整體效益不能發(fā)揮,而且還會導致環(huán)境產生負面影響,,形成后患,。特別是河南平原地區(qū),旱,、澇,、漬、堿等致災因素既相互依存聯(lián)系,,又相互制約,,十分敏感,如治理不當,,就會顧此失彼,,矛盾轉化,,產生新的問題?;仡櫤幽现嗡?,既有很大的成就和成功的經驗,但也有探索中的失誤,。加強自然環(huán)境對水利環(huán)境的影響研究,,是弄清治水的基本省情和緣由,符合環(huán)境實際,,是治水中的最大實際,,需要不斷積累資料,總結實踐經驗,,深化認識,,更好地去認識自然、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,,將是科學治水成功的必由之道,。